















獻給四千年來努力摸索
創造這個文化的所有人們
人類的演進是由於好奇心、求知欲及敏銳的觀察力,不論日之升落、月之盈虧、星的轉移、四季寒暖,都有週期性規律的變化,漸而萌生物候曆,成為生活遵從的規範。
從夏朝的二至(冬至、夏至)發展成二十四節氣,是經過了約二千年左右的摸索與努力。二十四節氣反映出精確的播種日期、雨水多少與霜期長短。先民體認環境、艱苦奮鬥適應環境,形塑農業社會重要的節氣觀念,成為與生活相關的一環,所創造出的正是文化與文明。
然而,不論二十四節氣或七十二候,現代人皆已十分陌生。民間雖仍留存一些歲時節慶的祭典儀式,但缺少了對其形成意識的認知。希望藉著本書,能建立一個生命終而復始、生生不息的自然觀,使現代人在遼闊的宇宙時空浩瀚中,經由這種「節與氣的度過儀式」找到有限生命的憑依,並將這種經驗傳承下去。
名家推薦
余範英(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)
黃一農(中央研究院院士)
簡靜惠(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)
——誠摯推薦(依姓名筆畫排序)
由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」,搶救「林安泰古厝」,追尋三百年前郁永河採硫故事,完成《幾番踏出阡陌路》。輾轉數十載過盡千帆,以工志學初衷不變。近年來,面對極端氣候頻現,更就大自然深入觀察,以天地運行有常,回歸中國歲時節氣的古往今生,著墨於長年關注的氣候變化與歷史興替,?聚「交節換氣」的奥妙,記取「趨吉避凶」的常民智慧。
崇尚風雅、眷戀珍奇,以工掇拾舊夢探古求今,遍搜散佚的畫冊書簡、精選收集儀式、典章、圖片,為忙碌眾生融入自然,譜下歸途,值得細細體會,擁為珍藏。
——余範英(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)
受天人感應說影響,古代的觀象、授時、治曆、星占與擇日等行為,皆與社會互動密切,《歲時律動》即努力呈現這數千年的智慧。
——黃一農(中央研究院院士)
每當我走在淡水紅樹林步道,就會想起老友馬以工,這是當年她在文建會工作時,在陳奇祿主委的支持下修建的步道。一大片的紅樹林沿著淡水河從竹圍到淡水站,綠意盎然充滿生機!而三十餘年前《中國人傳承的歲時》印製是以工當年任職文建會的功績之一。我有幸得到一本愛不釋手,一直期待重印分享大家,今天終於如願。
以工才學淵博,記性悟性超人,重編的為《歲時律動:智慧四千年的二十四節氣》,呈現古老的智慧與當代藝術結合的美感!帶領我們在生活中體會節氣觀念,也梳理文化的演變!值得大家學習閱讀!
——簡靜惠(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)
作 者 簡 介
馬以工
原籍金陵、戊子年生於台北市。現任中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,歷任第三、四屆監察委員,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,清華大學、東海大學兼任副教授,文化建設委員會委員、環保署環評委員、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。著有《尋找老台灣》、《幾番踏出阡陌路》、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》、《環境科學入門》、《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》、《絣織紅縷》等書。
曾獲金鼎獎、時報文學獎、吳三連文藝獎。
目 錄
歲時律動
欽若昊天:智慧四千年
〈堯典〉——傳說之曆
《夏小正》——最早的物候曆
殷——四方風
西周——月相陰曆
春秋——觀象授時的最後階段.
戰國——文明的躍升
漢——節氣即節慶
六朝、隋、唐——歲時節慶
宋元明清——神誕及泛政治節日
新正
元旦
回門
小年朝
接神
隔開
人日
順星
天公生
上元
春
立春
雨水
驚蟄
春分
清明
穀雨
夏
立夏
小滿
芒種
夏至
小暑
大暑
秋
立秋
處暑
白露
秋分
寒露
霜降
冬
立冬
小雪
大雪
冬至
小寒
大寒
後記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歲時律動:智慧四千年的二十四節氣
作者:馬以工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22年01月07日
定價:500 元
開本:16開/平裝/208頁
ISBN:9789571397078
創造這個文化的所有人們
人類的演進是由於好奇心、求知欲及敏銳的觀察力,不論日之升落、月之盈虧、星的轉移、四季寒暖,都有週期性規律的變化,漸而萌生物候曆,成為生活遵從的規範。
從夏朝的二至(冬至、夏至)發展成二十四節氣,是經過了約二千年左右的摸索與努力。二十四節氣反映出精確的播種日期、雨水多少與霜期長短。先民體認環境、艱苦奮鬥適應環境,形塑農業社會重要的節氣觀念,成為與生活相關的一環,所創造出的正是文化與文明。
然而,不論二十四節氣或七十二候,現代人皆已十分陌生。民間雖仍留存一些歲時節慶的祭典儀式,但缺少了對其形成意識的認知。希望藉著本書,能建立一個生命終而復始、生生不息的自然觀,使現代人在遼闊的宇宙時空浩瀚中,經由這種「節與氣的度過儀式」找到有限生命的憑依,並將這種經驗傳承下去。
名家推薦
余範英(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)
黃一農(中央研究院院士)
簡靜惠(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)
——誠摯推薦(依姓名筆畫排序)
由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」,搶救「林安泰古厝」,追尋三百年前郁永河採硫故事,完成《幾番踏出阡陌路》。輾轉數十載過盡千帆,以工志學初衷不變。近年來,面對極端氣候頻現,更就大自然深入觀察,以天地運行有常,回歸中國歲時節氣的古往今生,著墨於長年關注的氣候變化與歷史興替,?聚「交節換氣」的奥妙,記取「趨吉避凶」的常民智慧。
崇尚風雅、眷戀珍奇,以工掇拾舊夢探古求今,遍搜散佚的畫冊書簡、精選收集儀式、典章、圖片,為忙碌眾生融入自然,譜下歸途,值得細細體會,擁為珍藏。
——余範英(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)
受天人感應說影響,古代的觀象、授時、治曆、星占與擇日等行為,皆與社會互動密切,《歲時律動》即努力呈現這數千年的智慧。
——黃一農(中央研究院院士)
每當我走在淡水紅樹林步道,就會想起老友馬以工,這是當年她在文建會工作時,在陳奇祿主委的支持下修建的步道。一大片的紅樹林沿著淡水河從竹圍到淡水站,綠意盎然充滿生機!而三十餘年前《中國人傳承的歲時》印製是以工當年任職文建會的功績之一。我有幸得到一本愛不釋手,一直期待重印分享大家,今天終於如願。
以工才學淵博,記性悟性超人,重編的為《歲時律動:智慧四千年的二十四節氣》,呈現古老的智慧與當代藝術結合的美感!帶領我們在生活中體會節氣觀念,也梳理文化的演變!值得大家學習閱讀!
——簡靜惠(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)
作 者 簡 介
馬以工
原籍金陵、戊子年生於台北市。現任中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,歷任第三、四屆監察委員,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,清華大學、東海大學兼任副教授,文化建設委員會委員、環保署環評委員、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。著有《尋找老台灣》、《幾番踏出阡陌路》、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》、《環境科學入門》、《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》、《絣織紅縷》等書。
曾獲金鼎獎、時報文學獎、吳三連文藝獎。
目 錄
歲時律動
欽若昊天:智慧四千年
〈堯典〉——傳說之曆
《夏小正》——最早的物候曆
殷——四方風
西周——月相陰曆
春秋——觀象授時的最後階段.
戰國——文明的躍升
漢——節氣即節慶
六朝、隋、唐——歲時節慶
宋元明清——神誕及泛政治節日
新正
元旦
回門
小年朝
接神
隔開
人日
順星
天公生
上元
春
立春
雨水
驚蟄
春分
清明
穀雨
夏
立夏
小滿
芒種
夏至
小暑
大暑
秋
立秋
處暑
白露
秋分
寒露
霜降
冬
立冬
小雪
大雪
冬至
小寒
大寒
後記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歲時律動:智慧四千年的二十四節氣
作者:馬以工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22年01月07日
定價:500 元
開本:16開/平裝/208頁
ISBN:97895713970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