暨KK 凱文凱利之後,一本讓大家腦洞大開的書推薦給大家,讓大家一起學習成長!! 成為台灣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!!
越是在發生重大改變的時刻,越是會出現兩極分化,贏家、輸家有時只在一念間。未來已經裝上了全新的作業系統。這是一個重大升級,對我們而言,隨之而來的則是陡峭的學習曲線。在指數時代,替換舊邏輯,我們的思維亟需與世界對接,推翻過去已經成為大眾所接受的常識,學會差異化思考才能屹立不倒,不被捲入歷史的洪流。
書中提及九個原則,我先給大家看一下,就是:
湧現優於權威,拉力優於推力,指南針優於地圖,風險優於安全,違抗優於服從,實踐優於理論,多樣性優於能力,韌性優於力量,系統優於個體。
大家一聽可能會覺得有的表述匪夷所思。例如,怎麼會風險優於安全呢?下面我們一個個來說。
首先,湧現優於權威。
“湧現”這個概念,“湧現”這個思想,還是從KK凱文·凱利的著作裡。
簡單說,“湧現”就是當一堆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時候,在高一個層次,出現了一個全新的事物和現象。
例如螞蟻,每一隻螞蟻的智商都不高,但是它們一旦組成了螞蟻群落,卻體現出極高的智慧水準,這就是“湧現”。
再例如,每一個水分子,是沒有水波紋這個特性的,但是當億萬個水分子聚在一起變成一個池塘的時候,會出現波浪、結冰等等現象。這些現象是超越每個水分子的,是高一個宏觀層次的現象,這也是“湧現”。
其實婚姻也是個“湧現”的現象。一男一女結婚了,不僅這兩個人都有所變化,更重要的是,出現了一個超然於這兩個人之上的一種隱秘關係。丈夫和妻子都是這個湧現出來的,隱秘關係總體的一部分。
所以,有經驗的心理諮商師在給夫妻關係做諮詢的時候,經常會說,我面對的其實是三個人:丈夫、妻子、和他們的婚姻。
有的時候,婚姻出了問題,並不是其中任何一個人的問題,而是這個新湧現出來的、宏觀的關係出了問題。
理解了“湧現”這個概念,問題來了:一個成就,一個結果,它到底是自上而下控制的結果,還是自下而上湧現的結果呢?
這個問題很本質。當年歐洲的宗教改革吵的就是這個事,到底是自上而下地聽羅馬教廷的?還是每一個教徒都有權利自下而上地自己和上帝交流?後來天主教和新教的核心區別就在於此。
還有,一家公司的管理,到底是用最嚴格的制度自上而下地控制,還是儘量給寬鬆的氛圍,讓創造力自下而上的湧現出來。這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公司組織的思路。
那《爆裂》這本書說,未來社會的第一個生存原則是“湧現優於權威”。這是不是說,從此之後,我們就應該相信自下而上的湧現,不再相信自上而下的權威了呢?
並不是這樣。作者自己也承認,湧現出來的民主,沒有辦法變成負責任的公民自治。湧現出來的新媒體,也暴露出一堆令人厭惡的問題。
那為什麼還要說“湧現優於權威”呢?
原因很簡單,在過去的幾千年文明史上,人類已經把權威的方式用到了盡頭,但是有些問題還是解決不了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試試呢?
《爆裂》這本書舉了個例子。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人員,叫湯姆·奈特(Tom Knight)。這個人在電腦領域發明了幾項關鍵技術,功勞卓著。但是有一天,他突然跑去上生物學課程了,和大學新生坐在一個課堂裡。他一個老頭,為什麼這麼做呢?
因為他覺得,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摩爾定律,也就是每過18-24個月,一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便會翻一番,這個趨勢最終一定會停滯,因為受到物理規律的極限影響。那怎麼辦?湯姆·奈特覺得解決方案是生物學。
以前我們都是通過物理組裝的方式製造晶片,那當然就是自上而下的權威控制。但是未來,人類要想進一步提高電腦的性能,很可能會借助生物學的技術,也就是用生物活細胞的那種精密的天然運算能力。
這就不是權威控制的思路了,而是要指望生物細胞湧現出來的能力。所以奈特說,我雖然是一個老頭了,但是我決定要重新回爐,學生物學知識。
這就是所謂“行至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”。一種探索到了極處,另外一個邏輯就會呈現出巨大的價值。
這就是《爆裂》這本書說的“湧現優於權威”的道理。
那未來社會的第二個生存原則呢,是“拉力優於推力”。什麼意思?這其實是從“湧現”的邏輯自然延伸下來的。
過去,我們想辦成一件事,是把一個想法和指令推到行動的末端,決策者把資源推到他們認為最有用的地方,這是權威。而未來,應對社會的不確定性,更有效的方式,不是推,而是拉。就是在最需要的地方,能夠隨時把資源拉進來,不需要權威。
《爆裂》這本書也舉了個例子,就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。
要知道,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,所以他們在建核電站的時候,是充分考慮到地震和海嘯風險的。福島核電廠的6個反應爐,高於海平面30英尺,前面還有一道33英尺高的防波堤,就是防止海嘯的。
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,這個防範的高度已經夠了。但是沒想到,2011年那次海嘯的高度遠遠超過防波堤,過去的一切經驗都失效了。這就是所謂的“黑天鵝”事件,所以權威做決策的方式,遠遠不能適應這個不確定的時代。
其實,現在的公司治理,也存在這個問題。
過去,市場環境相對穩定,自上而下的權威管理體系當然會極大地提高效率。但是現在,一方面市場環境變化極其迅速,另一方面,企業的業務也出現離散化的傾向,就是同時要做很多事情。這麼大的不確定性,權威管理越來越力不從心。
現在的公司要隨時應對不確定性,所以建議了兩條基本原則。
第一, 這個公司盡可能不要管理規定,沒有規定的上下班時間,沒有規定的組織層級和部門分隔,沒有規定的KPI考核。
第二, 就是每個人都可以隨時組織協作,隨時呼叫資源。這就是所謂的“拉力”系統。
當然,要打造這樣的“拉力”系統,需要很多條件。要嚴面試人才這關,一定只招那些有自我驅動能力,能夠自己定義任務,而且互相協作介面良好的人。再例如,一定要授權到位,每個人自己的事自己可以做決定,不需要層層同意,等等。
所有這些方法,我們也在摸索之中,但是我們深深知道一個道理。資源越多就越強大的時代,過去了。這是一個資源流動性越高,才越有力量的時代。只要能夠促進資源向更有用的地方流動,所有的方法我們都願意嘗試。這就是打造一個“拉力”系統的總原則。
越是在發生重大改變的時刻,越是會出現兩極分化,贏家、輸家有時只在一念間。未來已經裝上了全新的作業系統。這是一個重大升級,對我們而言,隨之而來的則是陡峭的學習曲線。在指數時代,替換舊邏輯,我們的思維亟需與世界對接,推翻過去已經成為大眾所接受的常識,學會差異化思考才能屹立不倒,不被捲入歷史的洪流。
書中提及九個原則,我先給大家看一下,就是:
湧現優於權威,拉力優於推力,指南針優於地圖,風險優於安全,違抗優於服從,實踐優於理論,多樣性優於能力,韌性優於力量,系統優於個體。
大家一聽可能會覺得有的表述匪夷所思。例如,怎麼會風險優於安全呢?下面我們一個個來說。
首先,湧現優於權威。
“湧現”這個概念,“湧現”這個思想,還是從KK凱文·凱利的著作裡。
簡單說,“湧現”就是當一堆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時候,在高一個層次,出現了一個全新的事物和現象。
例如螞蟻,每一隻螞蟻的智商都不高,但是它們一旦組成了螞蟻群落,卻體現出極高的智慧水準,這就是“湧現”。
再例如,每一個水分子,是沒有水波紋這個特性的,但是當億萬個水分子聚在一起變成一個池塘的時候,會出現波浪、結冰等等現象。這些現象是超越每個水分子的,是高一個宏觀層次的現象,這也是“湧現”。
其實婚姻也是個“湧現”的現象。一男一女結婚了,不僅這兩個人都有所變化,更重要的是,出現了一個超然於這兩個人之上的一種隱秘關係。丈夫和妻子都是這個湧現出來的,隱秘關係總體的一部分。
所以,有經驗的心理諮商師在給夫妻關係做諮詢的時候,經常會說,我面對的其實是三個人:丈夫、妻子、和他們的婚姻。
有的時候,婚姻出了問題,並不是其中任何一個人的問題,而是這個新湧現出來的、宏觀的關係出了問題。
理解了“湧現”這個概念,問題來了:一個成就,一個結果,它到底是自上而下控制的結果,還是自下而上湧現的結果呢?
這個問題很本質。當年歐洲的宗教改革吵的就是這個事,到底是自上而下地聽羅馬教廷的?還是每一個教徒都有權利自下而上地自己和上帝交流?後來天主教和新教的核心區別就在於此。
還有,一家公司的管理,到底是用最嚴格的制度自上而下地控制,還是儘量給寬鬆的氛圍,讓創造力自下而上的湧現出來。這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公司組織的思路。
那《爆裂》這本書說,未來社會的第一個生存原則是“湧現優於權威”。這是不是說,從此之後,我們就應該相信自下而上的湧現,不再相信自上而下的權威了呢?
並不是這樣。作者自己也承認,湧現出來的民主,沒有辦法變成負責任的公民自治。湧現出來的新媒體,也暴露出一堆令人厭惡的問題。
那為什麼還要說“湧現優於權威”呢?
原因很簡單,在過去的幾千年文明史上,人類已經把權威的方式用到了盡頭,但是有些問題還是解決不了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試試呢?
《爆裂》這本書舉了個例子。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人員,叫湯姆·奈特(Tom Knight)。這個人在電腦領域發明了幾項關鍵技術,功勞卓著。但是有一天,他突然跑去上生物學課程了,和大學新生坐在一個課堂裡。他一個老頭,為什麼這麼做呢?
因為他覺得,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摩爾定律,也就是每過18-24個月,一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便會翻一番,這個趨勢最終一定會停滯,因為受到物理規律的極限影響。那怎麼辦?湯姆·奈特覺得解決方案是生物學。
以前我們都是通過物理組裝的方式製造晶片,那當然就是自上而下的權威控制。但是未來,人類要想進一步提高電腦的性能,很可能會借助生物學的技術,也就是用生物活細胞的那種精密的天然運算能力。
這就不是權威控制的思路了,而是要指望生物細胞湧現出來的能力。所以奈特說,我雖然是一個老頭了,但是我決定要重新回爐,學生物學知識。
這就是所謂“行至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”。一種探索到了極處,另外一個邏輯就會呈現出巨大的價值。
這就是《爆裂》這本書說的“湧現優於權威”的道理。
那未來社會的第二個生存原則呢,是“拉力優於推力”。什麼意思?這其實是從“湧現”的邏輯自然延伸下來的。
過去,我們想辦成一件事,是把一個想法和指令推到行動的末端,決策者把資源推到他們認為最有用的地方,這是權威。而未來,應對社會的不確定性,更有效的方式,不是推,而是拉。就是在最需要的地方,能夠隨時把資源拉進來,不需要權威。
《爆裂》這本書也舉了個例子,就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。
要知道,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,所以他們在建核電站的時候,是充分考慮到地震和海嘯風險的。福島核電廠的6個反應爐,高於海平面30英尺,前面還有一道33英尺高的防波堤,就是防止海嘯的。
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,這個防範的高度已經夠了。但是沒想到,2011年那次海嘯的高度遠遠超過防波堤,過去的一切經驗都失效了。這就是所謂的“黑天鵝”事件,所以權威做決策的方式,遠遠不能適應這個不確定的時代。
其實,現在的公司治理,也存在這個問題。
過去,市場環境相對穩定,自上而下的權威管理體系當然會極大地提高效率。但是現在,一方面市場環境變化極其迅速,另一方面,企業的業務也出現離散化的傾向,就是同時要做很多事情。這麼大的不確定性,權威管理越來越力不從心。
現在的公司要隨時應對不確定性,所以建議了兩條基本原則。
第一, 這個公司盡可能不要管理規定,沒有規定的上下班時間,沒有規定的組織層級和部門分隔,沒有規定的KPI考核。
第二, 就是每個人都可以隨時組織協作,隨時呼叫資源。這就是所謂的“拉力”系統。
當然,要打造這樣的“拉力”系統,需要很多條件。要嚴面試人才這關,一定只招那些有自我驅動能力,能夠自己定義任務,而且互相協作介面良好的人。再例如,一定要授權到位,每個人自己的事自己可以做決定,不需要層層同意,等等。
所有這些方法,我們也在摸索之中,但是我們深深知道一個道理。資源越多就越強大的時代,過去了。這是一個資源流動性越高,才越有力量的時代。只要能夠促進資源向更有用的地方流動,所有的方法我們都願意嘗試。這就是打造一個“拉力”系統的總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