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學美之旅》
法國雕塑大師羅丹:「這世界並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發現。」
只要每個人用心去觀看、專注感受,日常中的每個角落都能發現美。
2005年,于國華教授應大陸作家胡洪俠邀請,在深圳商報開闢專欄〈台北城記〉,每周用一篇千字的文章,介紹台灣風土人情。四年多的寫作,經歷兩百多個主題的磨練,學會用心觀察和感受生活,從城市日常的細節中尋找故事。「美」的主題,隱約埋藏在這些書寫台灣的城市故事中,成為傳遞訊息的主要脈絡。
2017年初,聯合報邀約以美感消費為主題撰寫專欄,成為他遍訪台灣的動機,記錄各種感動的人事物。2017年到2018年間,前往澳門理工學院客座教學研究一年半,作者參與澳門政府推動的多項文化創意產業計畫。期間應當地媒體「文創講壇」邀請,以社區文創和美感教育的主題,寫下多篇文章。當時每月一篇的《人間福報》專欄,也讓他得以同時關注台灣的文化與藝術環境。
《學美之旅:用心看見美,生活即詩境》就是在這樣的寫作背景下,加上作者近年的美感學習心得,構成本書的主要結構和內容。于國華教授自承在美的領域,他是永遠的學徒,也始終走在探訪美的道路上,在不斷出發、回歸的內在生活旅程中,他重新審視文字、修整內容成書。經由書中的文字及影像紀錄,作者帶領讀者走訪台灣這座美麗島嶼和其它國家的不同角落,打開五感,體會生活中的美。書中提及的每一個地方,呈現的都不只是地方創生的動態節奏,更是一堂生活中的美感課。
作者希望藉由《學美之旅:用心看見美,生活即詩境》分享他走訪各地所接觸到的可愛人物、體驗到的美好事物,培育每一位讀者的生活美學思維,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雙隨時隨地可以發現美的眼睛,用心觀看當下、細細體會周遭,使美不再是風花雪月的小事,而是成就我們生命完整的大事。
│專文推薦│
朱宗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
吳靜吉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中心講座教授
廖仁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
│專業推薦│
林安鴻 家文化研究基金會創辨人
林劭仁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務長
張基義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
簡靜惠 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
《新審美經濟》
奇觀(Spectacle)、沉浸(Immersive Theatre)、可愛(Staging Cuteness)、振奮(Thymos)──從日常生活到理論思考,在當代文化產業與審美經濟風潮下,
新的審美範疇蔚然成形,並且正在改變世界!
◤在當代文化產業與審美經濟風潮下,一些新的審美範疇蔚然成形,包括劇場的沉浸式審美(immersive)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欣賞經驗;可愛(cuteness)及其相關授權商品提供消費大眾建構社交生活並獲得認同的契機;奇觀(spectacle)掙脫被預言的同質化窘境,在新媒體與表演藝術等領域中展現旺盛創造力;網際網路世界中尋求認同的振奮(thymos),也正改變社會結構與秩序。
◤美學、審美,不再侷限於美感闡釋與藝術哲學,是探索多樣的感性狀態,也不再侷限於傳統藝術領域,而是關注當代可能發生的所有審美經驗,包括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實踐。影音多媒體、資通訊科技與網際網路,形塑了新的感知模式、意義與價值,成為當代經濟最主要驅動力,並邀請社會大眾以其心靈與感官創造性參與。
◤新的審美範疇是時代產物,它們不是阿多諾所形容的虛幻娛樂;相反地,它們如同美感、崇高、幽默等傳統範疇,都能帶來審美快感,某些極致狀態下,同樣激發出「燦爛的感性」,為生命開展出一個意義豐滿的超越境界。
◤當代文化產業商品與作品一如過往的文化藝術創作,消費者積極展現主動性,尋覓並建構多元審美價值的生活樣貌。
◤本書所討論的新審美範疇,在文化產業與美學領域中,仍屬尚待深入發展的課題,吸引人一探究竟!
|專文推薦|
向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
林谷芳 前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、國策顧問、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前所長
作 者 簡 介
于國華
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。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,兼任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三屆董事,家樂福文教基金會、新故鄉文教基金會、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董事。曾任澳門理工學院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,學學文創志業公司執行長,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、秘書長,聯合報、民生報資深記者。
曾獲第十屆臺灣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、2005年兩岸新聞報導獎等。出版《敲星擊月─擊樂明星成長記事》、《玲蘭清音─陳郁秀的人生行履》、《流留補償:基於生態博物館視野的鄉村文化產業研究》、《萬物糧倉.大地慶典》等。
潘罡
現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。1988年起潘罡進入媒體與新聞界工作,期間曾受聘於新聞局擔任「金曲獎」評審委員、彰化縣政府演藝團隊評議委員、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、文化部表演藝術扶植團隊評鑑委員、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聯盟監事、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亞太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兩岸文創促進中心執行主任等職位。曾獲2013年文化創意產業新聞報導獎、第17屆兩岸新聞報導獎佳作獎。2016年起開始擔任大學教職,並兼任《中國時報》、《旺報》文化評論專欄作家。相關文化著作包括《畫說人生》(甯文創出版)、《追尋光彩的音符》(時報出版)、《電影檔案:林青霞》(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委會出版);譯作有《歌劇的饗宴》(萬象圖書出版)、《巴哈傳》(萬象圖書出版)等。
主要工作資歷
1988—1991年 《影響電影雜誌》專題編輯、音樂編輯
1993—1995年 《聯合報》記者
1995—2008年 《中國時報》文化組記者、《中國時報》文化組主任
2008—2010年 國家文化總會(現更名為「中華文化總會」)副秘書長
2010—2014年 《旺報》文化副刊主任暨《兩岸傳媒》副總編輯
2014—2016年 《兩岸傳媒/文創》總編輯(福建日報報業集團、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合辦)
2016—2018年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副教授
2018迄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
學歷
國立臺灣大學 外國語言暨文學系文學士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藝術管理碩士
北京大學 藝術學院文學哲學博士(Ph.D. in Literature)
目 錄
目錄
《學美之旅》目錄
自序
推薦序
前言
壹、啟蒙
1.美的旅程
2.美在意象
3.美在印象
4.美在相印
貳、探尋
一、美在匠心
1.ISM:每個人的主義
2.洲南鹽場的「鹽承續」
3.善循環的黑豆
4.純情白米飯
5.卡彿魯岸的莊嚴承諾
6.市場的情味
7.金弘的花生芝麻城堡
8.巧克力的旅程:從全球化到台灣化
9.非籠飼雞蛋的幸福口感
10.情意是文字的重量
11.修行媽媽的入味手藝
12.憩陶:歡言得所憩,咖啡聊共揮
13.由捨而得:安心豐收的蜜棗
14.小番茄:青枝結紅金
15.一年一次的芒果約會
16.遊子返鄉蜂蜜情
17.台灣圖案的美麗
18.吃有機茶的紅玉雞
19.日日好日曬麵人
20.CURA PIZZA:加蚋仔的拿坡里
二、美在天地
1.螢火蟲之春
2.天地人的
法國雕塑大師羅丹:「這世界並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發現。」
只要每個人用心去觀看、專注感受,日常中的每個角落都能發現美。
2005年,于國華教授應大陸作家胡洪俠邀請,在深圳商報開闢專欄〈台北城記〉,每周用一篇千字的文章,介紹台灣風土人情。四年多的寫作,經歷兩百多個主題的磨練,學會用心觀察和感受生活,從城市日常的細節中尋找故事。「美」的主題,隱約埋藏在這些書寫台灣的城市故事中,成為傳遞訊息的主要脈絡。
2017年初,聯合報邀約以美感消費為主題撰寫專欄,成為他遍訪台灣的動機,記錄各種感動的人事物。2017年到2018年間,前往澳門理工學院客座教學研究一年半,作者參與澳門政府推動的多項文化創意產業計畫。期間應當地媒體「文創講壇」邀請,以社區文創和美感教育的主題,寫下多篇文章。當時每月一篇的《人間福報》專欄,也讓他得以同時關注台灣的文化與藝術環境。
《學美之旅:用心看見美,生活即詩境》就是在這樣的寫作背景下,加上作者近年的美感學習心得,構成本書的主要結構和內容。于國華教授自承在美的領域,他是永遠的學徒,也始終走在探訪美的道路上,在不斷出發、回歸的內在生活旅程中,他重新審視文字、修整內容成書。經由書中的文字及影像紀錄,作者帶領讀者走訪台灣這座美麗島嶼和其它國家的不同角落,打開五感,體會生活中的美。書中提及的每一個地方,呈現的都不只是地方創生的動態節奏,更是一堂生活中的美感課。
作者希望藉由《學美之旅:用心看見美,生活即詩境》分享他走訪各地所接觸到的可愛人物、體驗到的美好事物,培育每一位讀者的生活美學思維,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雙隨時隨地可以發現美的眼睛,用心觀看當下、細細體會周遭,使美不再是風花雪月的小事,而是成就我們生命完整的大事。
│專文推薦│
朱宗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
吳靜吉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中心講座教授
廖仁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
│專業推薦│
林安鴻 家文化研究基金會創辨人
林劭仁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務長
張基義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
簡靜惠 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
《新審美經濟》
奇觀(Spectacle)、沉浸(Immersive Theatre)、可愛(Staging Cuteness)、振奮(Thymos)──從日常生活到理論思考,在當代文化產業與審美經濟風潮下,
新的審美範疇蔚然成形,並且正在改變世界!
◤在當代文化產業與審美經濟風潮下,一些新的審美範疇蔚然成形,包括劇場的沉浸式審美(immersive)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欣賞經驗;可愛(cuteness)及其相關授權商品提供消費大眾建構社交生活並獲得認同的契機;奇觀(spectacle)掙脫被預言的同質化窘境,在新媒體與表演藝術等領域中展現旺盛創造力;網際網路世界中尋求認同的振奮(thymos),也正改變社會結構與秩序。
◤美學、審美,不再侷限於美感闡釋與藝術哲學,是探索多樣的感性狀態,也不再侷限於傳統藝術領域,而是關注當代可能發生的所有審美經驗,包括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實踐。影音多媒體、資通訊科技與網際網路,形塑了新的感知模式、意義與價值,成為當代經濟最主要驅動力,並邀請社會大眾以其心靈與感官創造性參與。
◤新的審美範疇是時代產物,它們不是阿多諾所形容的虛幻娛樂;相反地,它們如同美感、崇高、幽默等傳統範疇,都能帶來審美快感,某些極致狀態下,同樣激發出「燦爛的感性」,為生命開展出一個意義豐滿的超越境界。
◤當代文化產業商品與作品一如過往的文化藝術創作,消費者積極展現主動性,尋覓並建構多元審美價值的生活樣貌。
◤本書所討論的新審美範疇,在文化產業與美學領域中,仍屬尚待深入發展的課題,吸引人一探究竟!
|專文推薦|
向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
林谷芳 前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、國策顧問、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前所長
作 者 簡 介
于國華
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。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,兼任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三屆董事,家樂福文教基金會、新故鄉文教基金會、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董事。曾任澳門理工學院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,學學文創志業公司執行長,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、秘書長,聯合報、民生報資深記者。
曾獲第十屆臺灣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、2005年兩岸新聞報導獎等。出版《敲星擊月─擊樂明星成長記事》、《玲蘭清音─陳郁秀的人生行履》、《流留補償:基於生態博物館視野的鄉村文化產業研究》、《萬物糧倉.大地慶典》等。
潘罡
現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。1988年起潘罡進入媒體與新聞界工作,期間曾受聘於新聞局擔任「金曲獎」評審委員、彰化縣政府演藝團隊評議委員、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、文化部表演藝術扶植團隊評鑑委員、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聯盟監事、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亞太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兩岸文創促進中心執行主任等職位。曾獲2013年文化創意產業新聞報導獎、第17屆兩岸新聞報導獎佳作獎。2016年起開始擔任大學教職,並兼任《中國時報》、《旺報》文化評論專欄作家。相關文化著作包括《畫說人生》(甯文創出版)、《追尋光彩的音符》(時報出版)、《電影檔案:林青霞》(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委會出版);譯作有《歌劇的饗宴》(萬象圖書出版)、《巴哈傳》(萬象圖書出版)等。
主要工作資歷
1988—1991年 《影響電影雜誌》專題編輯、音樂編輯
1993—1995年 《聯合報》記者
1995—2008年 《中國時報》文化組記者、《中國時報》文化組主任
2008—2010年 國家文化總會(現更名為「中華文化總會」)副秘書長
2010—2014年 《旺報》文化副刊主任暨《兩岸傳媒》副總編輯
2014—2016年 《兩岸傳媒/文創》總編輯(福建日報報業集團、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合辦)
2016—2018年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副教授
2018迄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
學歷
國立臺灣大學 外國語言暨文學系文學士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藝術管理碩士
北京大學 藝術學院文學哲學博士(Ph.D. in Literature)
目 錄
目錄
《學美之旅》目錄
自序
推薦序
前言
壹、啟蒙
1.美的旅程
2.美在意象
3.美在印象
4.美在相印
貳、探尋
一、美在匠心
1.ISM:每個人的主義
2.洲南鹽場的「鹽承續」
3.善循環的黑豆
4.純情白米飯
5.卡彿魯岸的莊嚴承諾
6.市場的情味
7.金弘的花生芝麻城堡
8.巧克力的旅程:從全球化到台灣化
9.非籠飼雞蛋的幸福口感
10.情意是文字的重量
11.修行媽媽的入味手藝
12.憩陶:歡言得所憩,咖啡聊共揮
13.由捨而得:安心豐收的蜜棗
14.小番茄:青枝結紅金
15.一年一次的芒果約會
16.遊子返鄉蜂蜜情
17.台灣圖案的美麗
18.吃有機茶的紅玉雞
19.日日好日曬麵人
20.CURA PIZZA:加蚋仔的拿坡里
二、美在天地
1.螢火蟲之春
2.天地人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