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司馬庫斯的呼喚:重返黑色的部落》
以拓荒精神尋找臺灣人文美麗風景
紀錄地景滄桑身世與榮華興衰
報導文學資深掌旗手古蒙仁,經典作品再現
今日的新聞,明日的歷史
重返臺灣七○、八○年代的山間海濱、大城小鎮,看時代的變遷
孫大川、須文蔚專文推薦
原住民雖然弱小,卻是台灣主體性和民主化實踐過程中,最具指標性的判準之一。四百年來以漢人為主流的臺灣社會,第一次學著要以平視的眼光面對原住民。古蒙仁兄當年以年輕人的熱情,完成的一系列報導文學作品,反映的就是那個大時代臺灣歷史精神的躍動。聲稱這是「文學」貢獻給台灣原住民族的禮物,應該不會是太離譜的説法吧。
──孫大川
高信疆所掀起的報導文學風潮,最具體的標竿莫過於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的系列作品,讓臺灣讀者眼睛一亮。其中最著稱的莫過於古蒙仁獲得推薦獎〈黑色的部落〉一文,樹立了報導文學的文體要素:作家以見證者身分調查、訪問與報導,背景歷史資料經過考據,敘事中夾述夾議,在感嘆與抒情中感動讀者關心弱小者。
本書的出版,見證了古蒙仁在風雨如晦的時代,以文字照亮人間陰暗的角落,以書寫激起社會改革的動力,從而揭顯了報導文學的影響力,具有碰撞現實與改變社會的能量。他以實踐的精神,充分的田調,多元的筆法,書寫黑暗,接引光明,成就了臺灣報導文學史上意義非凡的篇章,也是一本值得再三閱讀的經典。
──須文蔚
此次司馬庫斯的邀訪,來得正是時候,可以一圓我重返部落的美夢。那是來自四十多年前的記憶和歲月的呼喚。一個當年人跡罕至的深山部落,一段千里迢迢的尋夢旅程,牽引著我離開尚未畢業的大學校園,毅然地朝它走去。
那是我年輕生命中迸發出的最灼烈的一股熱情,也是我初嘗人生挫敗時內心最深刻的一道傷痕,更是我畢生最難忘的一段記憶,都曾和這個位於窮山僻壤的部落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和纏綿。一旦被喚醒了,就像一座沉睡千年的火山再度爆發,再也不可收拾。
──古蒙仁
一九七○年代,在《中國時報.人間副刊》主編高信疆的推動下,各家媒體推波助瀾,臺灣掀起一股報導文學創作熱潮,當時尚為大學生的古蒙仁,以〈黑色的部落〉奪得第一屆時報文學獎「報導文學推薦獎」,之後在報社工作,就此開展他的報導文學寫作之路,在臺灣山間海濱、大城小鎮中走踏,至今已四十餘年,仍創作不輟,為臺灣報導文學的掌旗作家。
他對臺灣土地的自然生態、社會風貌、市井人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,擁有豐富的情感投射,讓報導文學作品不再只是理性的景致描摹、歷史爬梳及冷靜敘事,而是從文學創作者敏銳善感的觀察著手,使得報導更具個人特色與靈魂。白先勇曾讚譽古蒙仁「擅長描寫臺灣社會的變遷,變遷中人世間一些無可挽回的無奈與人生的悲歡。」
本書精選古蒙仁報導文學經典作品,包括曾在文壇捲起旋風的〈黑色的部落〉等二十四則名篇,加上近年新作一篇,分為三卷。「上卷:現實的邊緣」,遠離塵囂,走踏鼻頭角、金瓜石、司馬庫斯、草嶺潭等北中南秀美壯麗兼俱的奇景,以及具魔幻風格的王船祭傳統祭典;「中卷:產業興衰」,從高山到海濱,以充滿人文關懷慈悲之眼,看臺灣各地產業的演變興衰史;「下卷:城鄉舊事」深入各地鄉里,尋找具傳承歷史價值的人、事、物,傳統技藝、風土民情、特殊景致,紛然羅列,為當地的歷史留下紀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吃冰的滋味:我的人間告白》
那冰屑就像雪花一般,一片一片飛落盤中,
俄頃堆積成一座小冰山……。
「國民散文」〈吃冰的滋味〉,古蒙仁的人間告白!
從吃冰的滋味中學習、成長,進一歩去感受、喜愛台灣鄉土的芬芳。
■白先勇、張瑞芬 專文推薦
■經典作品 絕版珍藏
〈吃冰的滋味〉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,已逾四分之一世紀,歷久彌新,影響深遠,堪稱為「國民散文」,也是青年世代共同的記憶。
自從民國八十六年〈吃冰的滋味〉被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後,就成為國中生必讀的一篇文章;即使後來推行「一綱多本」,這篇文章同樣被三大教科書採用,迄今未曾中斷,已有二十六年的歷史。它的影響力早就超過一時一地,深入年輕學子的心中,成為典型的「國民散文」,也是莘莘學子共同的記憶!
古蒙仁曾說:「小說是我的初戀,報導文學是我的最愛,散文則是我的紅塵知己」,這三種文類剛好也歷經了他的青、壯、中三個人生階段。本書同樣在闡述「成長」與「啟蒙」的人生課題。吃冰的小孩會長大,吃冰的作者會老去,只有美好的滋味能永存,因此《吃冰的滋味》在此時出版,剛好可做為他一生的告白。
本書精選古蒙仁的散文經典作品,從民國七十六到八十九年的十三年之間,出版的《流轉》、《小樓何日再東風》、《天使爸爸》、《同心公園》、《吃冰的另一種滋味》、《大哥最大》、《虎尾溪的浮光》七本散文集中,精選五十篇名作,加上近年幾篇新作。本書橫跨二個座標,時間上,從小到大,從青年到老年;在空間上,從故鄉虎尾,到美國麥迪遜,從第二故鄉天母,再到終老之鄉青埔。兩相對應,人生座標終於定格在這四個地方,串連成個人的生命史,也是古蒙仁的人間告白。
│專文推薦│
民國六十八年,《現代文學》復刊第六、七兩期連載了古蒙仁的中篇小說〈雨季中的鳳凰花〉,當時我讀到這篇極為清新自然,真情流露的小說就非常喜歡。那年我擔任「第二屆時報文學獎」的小說獎評審,便極力推薦而獲得小說推薦獎。我很為古蒙仁高興,那年他才二十八歲,已展現了驚人的寫實能力。二十年後重讀這篇作品,感染力依然存在。古蒙仁日後雖以報導文學著名,也練就了一手漂亮的散文,他的報導文學既是事實的記載,也是優美的散文。
──白先勇
古蒙仁的寫作歷程,以民國七十二年為分界點,之前出版了七本報導文學專輯,之後轉換為抒情、生活散文,從《流轉》到《虎尾溪的浮光》恰好也是七本。《流轉》書寫美國求學的生活感觸,文字精美華瞻,可力追余光中六十年代旅美的《逍遙遊》。《虎尾溪的浮光》書寫虎尾糖都的繁華與沒落,河水悠悠,餘暉閃爍,預告了一個輝煌時代的向晚。那是虎尾糖廠員工宿舍裡的美麗童年,一部南台灣蔗鄉生活的回憶,與他七十年代報導文學的成就可堪比肩。
──張瑞芬
〈吃冰的滋味〉是我流傳最廣的一篇文章。歷經二十六年的歲月,我已從青壯年歩入晚年,第一代閱讀此文的國中生也已歩入中年。但它的影響力依然未減,餘味猶在校園浮盪,召喚著一代代的年輕學子,從吃冰的滋味中學習、成長,去體會台灣鄉土的芬芳。
──古蒙仁
以拓荒精神尋找臺灣人文美麗風景
紀錄地景滄桑身世與榮華興衰
報導文學資深掌旗手古蒙仁,經典作品再現
今日的新聞,明日的歷史
重返臺灣七○、八○年代的山間海濱、大城小鎮,看時代的變遷
孫大川、須文蔚專文推薦
原住民雖然弱小,卻是台灣主體性和民主化實踐過程中,最具指標性的判準之一。四百年來以漢人為主流的臺灣社會,第一次學著要以平視的眼光面對原住民。古蒙仁兄當年以年輕人的熱情,完成的一系列報導文學作品,反映的就是那個大時代臺灣歷史精神的躍動。聲稱這是「文學」貢獻給台灣原住民族的禮物,應該不會是太離譜的説法吧。
──孫大川
高信疆所掀起的報導文學風潮,最具體的標竿莫過於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的系列作品,讓臺灣讀者眼睛一亮。其中最著稱的莫過於古蒙仁獲得推薦獎〈黑色的部落〉一文,樹立了報導文學的文體要素:作家以見證者身分調查、訪問與報導,背景歷史資料經過考據,敘事中夾述夾議,在感嘆與抒情中感動讀者關心弱小者。
本書的出版,見證了古蒙仁在風雨如晦的時代,以文字照亮人間陰暗的角落,以書寫激起社會改革的動力,從而揭顯了報導文學的影響力,具有碰撞現實與改變社會的能量。他以實踐的精神,充分的田調,多元的筆法,書寫黑暗,接引光明,成就了臺灣報導文學史上意義非凡的篇章,也是一本值得再三閱讀的經典。
──須文蔚
此次司馬庫斯的邀訪,來得正是時候,可以一圓我重返部落的美夢。那是來自四十多年前的記憶和歲月的呼喚。一個當年人跡罕至的深山部落,一段千里迢迢的尋夢旅程,牽引著我離開尚未畢業的大學校園,毅然地朝它走去。
那是我年輕生命中迸發出的最灼烈的一股熱情,也是我初嘗人生挫敗時內心最深刻的一道傷痕,更是我畢生最難忘的一段記憶,都曾和這個位於窮山僻壤的部落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和纏綿。一旦被喚醒了,就像一座沉睡千年的火山再度爆發,再也不可收拾。
──古蒙仁
一九七○年代,在《中國時報.人間副刊》主編高信疆的推動下,各家媒體推波助瀾,臺灣掀起一股報導文學創作熱潮,當時尚為大學生的古蒙仁,以〈黑色的部落〉奪得第一屆時報文學獎「報導文學推薦獎」,之後在報社工作,就此開展他的報導文學寫作之路,在臺灣山間海濱、大城小鎮中走踏,至今已四十餘年,仍創作不輟,為臺灣報導文學的掌旗作家。
他對臺灣土地的自然生態、社會風貌、市井人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,擁有豐富的情感投射,讓報導文學作品不再只是理性的景致描摹、歷史爬梳及冷靜敘事,而是從文學創作者敏銳善感的觀察著手,使得報導更具個人特色與靈魂。白先勇曾讚譽古蒙仁「擅長描寫臺灣社會的變遷,變遷中人世間一些無可挽回的無奈與人生的悲歡。」
本書精選古蒙仁報導文學經典作品,包括曾在文壇捲起旋風的〈黑色的部落〉等二十四則名篇,加上近年新作一篇,分為三卷。「上卷:現實的邊緣」,遠離塵囂,走踏鼻頭角、金瓜石、司馬庫斯、草嶺潭等北中南秀美壯麗兼俱的奇景,以及具魔幻風格的王船祭傳統祭典;「中卷:產業興衰」,從高山到海濱,以充滿人文關懷慈悲之眼,看臺灣各地產業的演變興衰史;「下卷:城鄉舊事」深入各地鄉里,尋找具傳承歷史價值的人、事、物,傳統技藝、風土民情、特殊景致,紛然羅列,為當地的歷史留下紀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吃冰的滋味:我的人間告白》
那冰屑就像雪花一般,一片一片飛落盤中,
俄頃堆積成一座小冰山……。
「國民散文」〈吃冰的滋味〉,古蒙仁的人間告白!
從吃冰的滋味中學習、成長,進一歩去感受、喜愛台灣鄉土的芬芳。
■白先勇、張瑞芬 專文推薦
■經典作品 絕版珍藏
〈吃冰的滋味〉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,已逾四分之一世紀,歷久彌新,影響深遠,堪稱為「國民散文」,也是青年世代共同的記憶。
自從民國八十六年〈吃冰的滋味〉被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後,就成為國中生必讀的一篇文章;即使後來推行「一綱多本」,這篇文章同樣被三大教科書採用,迄今未曾中斷,已有二十六年的歷史。它的影響力早就超過一時一地,深入年輕學子的心中,成為典型的「國民散文」,也是莘莘學子共同的記憶!
古蒙仁曾說:「小說是我的初戀,報導文學是我的最愛,散文則是我的紅塵知己」,這三種文類剛好也歷經了他的青、壯、中三個人生階段。本書同樣在闡述「成長」與「啟蒙」的人生課題。吃冰的小孩會長大,吃冰的作者會老去,只有美好的滋味能永存,因此《吃冰的滋味》在此時出版,剛好可做為他一生的告白。
本書精選古蒙仁的散文經典作品,從民國七十六到八十九年的十三年之間,出版的《流轉》、《小樓何日再東風》、《天使爸爸》、《同心公園》、《吃冰的另一種滋味》、《大哥最大》、《虎尾溪的浮光》七本散文集中,精選五十篇名作,加上近年幾篇新作。本書橫跨二個座標,時間上,從小到大,從青年到老年;在空間上,從故鄉虎尾,到美國麥迪遜,從第二故鄉天母,再到終老之鄉青埔。兩相對應,人生座標終於定格在這四個地方,串連成個人的生命史,也是古蒙仁的人間告白。
│專文推薦│
民國六十八年,《現代文學》復刊第六、七兩期連載了古蒙仁的中篇小說〈雨季中的鳳凰花〉,當時我讀到這篇極為清新自然,真情流露的小說就非常喜歡。那年我擔任「第二屆時報文學獎」的小說獎評審,便極力推薦而獲得小說推薦獎。我很為古蒙仁高興,那年他才二十八歲,已展現了驚人的寫實能力。二十年後重讀這篇作品,感染力依然存在。古蒙仁日後雖以報導文學著名,也練就了一手漂亮的散文,他的報導文學既是事實的記載,也是優美的散文。
──白先勇
古蒙仁的寫作歷程,以民國七十二年為分界點,之前出版了七本報導文學專輯,之後轉換為抒情、生活散文,從《流轉》到《虎尾溪的浮光》恰好也是七本。《流轉》書寫美國求學的生活感觸,文字精美華瞻,可力追余光中六十年代旅美的《逍遙遊》。《虎尾溪的浮光》書寫虎尾糖都的繁華與沒落,河水悠悠,餘暉閃爍,預告了一個輝煌時代的向晚。那是虎尾糖廠員工宿舍裡的美麗童年,一部南台灣蔗鄉生活的回憶,與他七十年代報導文學的成就可堪比肩。
──張瑞芬
〈吃冰的滋味〉是我流傳最廣的一篇文章。歷經二十六年的歲月,我已從青壯年歩入晚年,第一代閱讀此文的國中生也已歩入中年。但它的影響力依然未減,餘味猶在校園浮盪,召喚著一代代的年輕學子,從吃冰的滋味中學習、成長,去體會台灣鄉土的芬芳。
──古蒙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