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


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,
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則願意將自己的擁有,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所有人--
322首極富哲理的智慧格言,
字字句句蘊含真知灼見
本書包括了紀伯倫的散文詩集《沙與沫》及《大地之神》。
根據紀伯倫自己的說法,《沙與沫》是他在創作《先知》後意猶未盡的再言,這三百餘首詩儘管不是成篇的文章,有的甚至只是一句話,但每段表述都是字字珠璣,能給人以啟迪,更能淨化心靈。
《大地之神》則是一首長詩,講述大地的三尊神:其中一位擁護傳統,另一位意圖謀反,第三位則歌頌愛情;這三位各有立場的神祇彼此之間的激辯,演示了一場精采的對話。
∣紀伯倫的「沙與沫」∣:
.友誼永遠是一種甜蜜的責任,而不是自私者的機會。
.人的真實樣貌不在於他表露的,而在於他所不能表露出的那一部分。
因此,你想瞭解他,就不要去聽他說出些什麼,而要去聽他沒有說出的話語。
.當你背對太陽,便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.你不能吃得超過你的所需。你所吃的一半是屬於他人的。而且,你還應留下一點麵包給突然造訪的客人享用。
.慷慨並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東西賜予我,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東西也給了我。
.兩個女人交談時,實際上她們什麼都沒說。
一個女人自言自語時,她便道出了生命的一切。
.我們都是囚徒,但是,有些人被關在有窗的牢房裡,另一些人則被關在無窗的牢房裡。
★譯自貝魯特世代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《紀伯倫英語作品阿語全譯本》
★收錄創作年表及譯後記
作 者 簡 介
紀伯倫(Kahlil Gibran, 1883-1931)
享譽世界的黎巴嫩作家,與泰戈爾並稱為「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」。
生於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貝什里,八歲時家庭遭遇變故,父親入獄,十二歲時,母親攜四個孩子移居美國波士頓。一家生活艱難,靠沿街兜售物品為生。
十五歲回到故鄉黎巴嫩求學,二十歲畢業後重返波士頓,二十二歲時在紐約發表處女作《論音樂》,二十五歲時在摯友的資助下前往法國巴黎學習藝術,師從藝術大師羅丹。此間遊歷歐洲,開闊眼界。
二十八歲,發表阿拉伯語小說《折斷的翅膀》,被譽為「阿拉伯文學新運動的開端」。三十五歲後相繼發表備受好評的《瘋人》、《先驅》、《先知》、《沙與沫》、《大地之神》等八部散文詩集。其中《先知》引發轟動,先後被譯成五十餘種語言,僅美國版的銷量就近千萬冊。
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夜,紀伯倫因病逝於紐約,享年四十八歲。根據他的遺願,長眠於故鄉黎巴嫩的一處修道院。
一九八四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,在首都華盛頓為紀伯倫建立紀念中心,以此表示對這位偉大作家的尊重。
譯 者 簡 介
蔡偉良
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資深翻譯家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,中國阿拉伯文學研究會原會長,上海翻譯家協會原理事。長期從事阿拉伯文學、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,出版專著、譯著十餘部。代表譯作紀伯倫三部曲《淚與笑》、《先知》、《沙與沫》,經久不衰,備受好評。
目 錄
題記
沙與沫
大地之神
紀伯倫創作年表
譯後記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沙與沫(精裝版)
Sand and Foam
作者:紀伯倫 Kahlil Gibran
譯者:蔡偉良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23年05月19日
定價:460 元
開本:25開/精裝/272頁
ISBN:9786263538115
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則願意將自己的擁有,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所有人--
322首極富哲理的智慧格言,
字字句句蘊含真知灼見
本書包括了紀伯倫的散文詩集《沙與沫》及《大地之神》。
根據紀伯倫自己的說法,《沙與沫》是他在創作《先知》後意猶未盡的再言,這三百餘首詩儘管不是成篇的文章,有的甚至只是一句話,但每段表述都是字字珠璣,能給人以啟迪,更能淨化心靈。
《大地之神》則是一首長詩,講述大地的三尊神:其中一位擁護傳統,另一位意圖謀反,第三位則歌頌愛情;這三位各有立場的神祇彼此之間的激辯,演示了一場精采的對話。
∣紀伯倫的「沙與沫」∣:
.友誼永遠是一種甜蜜的責任,而不是自私者的機會。
.人的真實樣貌不在於他表露的,而在於他所不能表露出的那一部分。
因此,你想瞭解他,就不要去聽他說出些什麼,而要去聽他沒有說出的話語。
.當你背對太陽,便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.你不能吃得超過你的所需。你所吃的一半是屬於他人的。而且,你還應留下一點麵包給突然造訪的客人享用。
.慷慨並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東西賜予我,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東西也給了我。
.兩個女人交談時,實際上她們什麼都沒說。
一個女人自言自語時,她便道出了生命的一切。
.我們都是囚徒,但是,有些人被關在有窗的牢房裡,另一些人則被關在無窗的牢房裡。
★譯自貝魯特世代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《紀伯倫英語作品阿語全譯本》
★收錄創作年表及譯後記
作 者 簡 介
紀伯倫(Kahlil Gibran, 1883-1931)
享譽世界的黎巴嫩作家,與泰戈爾並稱為「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」。
生於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貝什里,八歲時家庭遭遇變故,父親入獄,十二歲時,母親攜四個孩子移居美國波士頓。一家生活艱難,靠沿街兜售物品為生。
十五歲回到故鄉黎巴嫩求學,二十歲畢業後重返波士頓,二十二歲時在紐約發表處女作《論音樂》,二十五歲時在摯友的資助下前往法國巴黎學習藝術,師從藝術大師羅丹。此間遊歷歐洲,開闊眼界。
二十八歲,發表阿拉伯語小說《折斷的翅膀》,被譽為「阿拉伯文學新運動的開端」。三十五歲後相繼發表備受好評的《瘋人》、《先驅》、《先知》、《沙與沫》、《大地之神》等八部散文詩集。其中《先知》引發轟動,先後被譯成五十餘種語言,僅美國版的銷量就近千萬冊。
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夜,紀伯倫因病逝於紐約,享年四十八歲。根據他的遺願,長眠於故鄉黎巴嫩的一處修道院。
一九八四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,在首都華盛頓為紀伯倫建立紀念中心,以此表示對這位偉大作家的尊重。
譯 者 簡 介
蔡偉良
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資深翻譯家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,中國阿拉伯文學研究會原會長,上海翻譯家協會原理事。長期從事阿拉伯文學、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,出版專著、譯著十餘部。代表譯作紀伯倫三部曲《淚與笑》、《先知》、《沙與沫》,經久不衰,備受好評。
目 錄
題記
沙與沫
大地之神
紀伯倫創作年表
譯後記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沙與沫(精裝版)
Sand and Foam
作者:紀伯倫 Kahlil Gibran
譯者:蔡偉良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23年05月19日
定價:460 元
開本:25開/精裝/272頁
ISBN:9786263538115